马灯戏,民间俗称竹马灯舞,渊源于明代初年,流行于浙西一带乡村,民演民乐,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,是一种简朴的民间戏剧。建德以航头乡的吴潭、大山畈、堨头等村最为持久炒股股票配资官网,延至九十年代仍活动着。
图源网络
马灯以竹为骨,糊以绵纸,前身制成马头,扎在表演者前身;马臀部及马尾缚在表演者身后,前后各燃以红烛,可以表演出奔马、走马的简易舞蹈。且可列阵演唱,边唱边舞,别具一格。表演时,配以简单的乐曲(胡琴、笛子、锣鼓等),以大红马牵头谓之“千里驹”,由老生扮演;次之为黄马,称“万里侯”,由小生扮演;三马为蓝马,称“绿花师”;四马为白马,称“玉兔”,是花旦坐骑;五马为黑马,称“黑风旋”,由丑角(马夫[伕])扮舞。表演时,放任不羁,手执马鞭挥酒自如,以趟马表演手法令乡民赞赏。每匹马系有铜铃,走动时叮当有声,别有一番情趣。马灯队伍也有六(匹)马、八(匹)马的,这要看剧情的需要。
据传,马灯戏始于明代,源于凤阳。当年朱无璋争(征)战天下,因浙西义军兵力不足,军人扎成竹马请老百姓于山岭间代为巡逻,后来逐步演变成马灯戏。
展开剩余65%马灯舞一般于春节期间活动,演出于乡村的厅堂、舞台,表演者选择伶俐的少男少女,其角色有大相公、凤阳婆、丫头、龟头、落腮胡、赶马夫(伕)等。扮演者头戴五彩缤纷的舞帽,手执彩绸捆扎的马鞭,表演出竹马舞的魅力。领队喊“拜年”,扮演者立姿喊:“竹马上堂,万事吉祥”。马头一昂:“五谷丰登,六畜兴旺”,“竹马摇摇,快乐逍遥”等吉祥语。走马时挥洒自如,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。
大山畈的马灯戏创办于1923年,经历三代。第一代组织者黎德富;第二代主事吴来富;第三代由姜炳生首试。解放前夕村人傅必成、傅必强、姜水根、诸海松、黄锡清、黄万清六人扮演过大相公、凤阳婆等角色,堨头村的蔡新民、翁成跃曾经是出色的小演员。至今又一代人学艺,由村人翁利生、傅樟贵首事组织。1990年还带领马灯戏小班演出于寿昌地区。吴潭村的马灯戏自二十年代创办,持续活动八十年,也经历三代。第一代由唐福生主事组建;第二代由吴长生、唐京芳组织,1955年参加寿昌县文艺会演,获表演、组织者双奖;大跃进后停止活动。八十年代由第三代人吴裕享、吴元福主持重建马灯队,一直坚持到1991年春节,是一支颇有影响的马灯戏表演队伍。
石屏乡寺勘头村的马灯戏历史悠久,他们从清末开始组织活动,经历三代。第一代由杨炳旺主事;第二代由舒云生组织;第三代于解放初组织,由叶加龙主事。活动于寿昌北乡,充实了山区人民文化生活,至今蜚声民间。
马灯戏的歌舞由小花鼓《马灯歌》开头,即“说凤阳、道凤阳,凤阳是个好地方……”其表演乐曲有:大送郎、小送郎、打花鼓、十八摸、夫妻吵闹、凤阳看相、唱时调,孟姜女送寒衣、小花鼓、马灯调等,从一岁唱到一百岁的人世间生活常情,颇有人情味。马灯戏也表演简易的戏曲,如《关公送嫂》、《赵匡胤千里送京娘》等历史人物故事,歌颂英雄人物,弘扬了民族文化。也有反映夫妻生活吵闹的片段,极富生活情趣。如《丈夫是个酒糊涂》(由大山畈村马灯戏主胡黄柏松回忆):
凤阳婆唱:
别家丈夫做官府,我的丈夫落腮胡。
一天到晚捧酒壶,真是个酒糊涂。
丈夫(落腮胡)唱:
别家老婆绣花朵,我家老婆大脚婆。
不要脸面串门户,还是一个麻脸婆。
合:
这样的人家乱蓬蓬,没法过日脚早散伙。
得儿喂唷早散伙,早散伙。
马灯戏的唱词诙谐幽默,表演轻松,情趣盎然,深受山区人民喜爱,至今仍广为流传。
作者|刘大中炒股股票配资官网
发布于:北京市金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